2025年 05期
面向“十五五”的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改革任务、提质增效、文化强国
李国新;“十五五”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二是推动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三是扎实推进与文化强国目标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建设。改革任务最主要的是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公共图书馆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关注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强基础、促创新、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需要明确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的主要共性指标,同时需要提炼和总结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中国特色。
2025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张静婕 ;<正>8月26日至27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宁夏图书馆学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承办的2025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宁夏各级各类图书馆馆长及业务骨干、企业代表、媒体代表130余人参加了本次行业盛会。本次年会以“聚力‘十五五’共谋图书馆发展新蓝图”为主题,旨在锚定“十五五”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目标,搭建行业交流协作平台,推动宁夏地区图书馆事业与时代需求深度契合,为区域图书馆行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编后
<正>面向“十五五”,随着文化强国建设远景目标的深入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稳步迈向系统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跃迁,从总分馆制构建到全民阅读推广,从数字化转型到智慧化升级,举措频出、成效渐次显现。本期特邀李国新先生撰写专文——《面向“十五五”的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改革任务、提质增效、文化强国》,正是对上述发展态势的高屋建瓴之论。行文洞见精微、思路深远、文风凝练,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张力,不仅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参照,也对当下图书馆界编制“十五五”规划极具指导意义。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分析
薛心怡;周杰;文章系统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揭示技术赋能的核心逻辑,并剖析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技术驱动、需求牵引、政策协同和产业融合等机制,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个性化水平和覆盖面。然而,技术应用过程中也面临技术伦理风险、数据安全与版权争议、服务质量控制等难题以及治理体系需持续完善的挑战。为此,文章提出“技术—价值—制度”协同发展的路径,旨在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以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构建研究
朱雨萌;陈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场景不仅提供服务环境,更是塑造城市形象和创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广东省东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莞”空间的建设实践,详细分析了“·莞”空间服务场景的构建类型与构建要素,提炼其服务场景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价值,进而提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场景构建策略。
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扫描、问题诊断与优化对策
邢文明;胡灵;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背景下,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基层图书馆理应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其功能定位和价值属性的必然要求。文章对部分中西部省(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网络调研,考察基层图书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现状,发现基层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文献信息服务、社会教育培训和基层业务辅导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但也面临乡村主体内因阻碍、数字建设尚需完善、精准服务程度不高、长效保障机制缺位等问题,未来可从服务对象、数字建设、精准服务、保障机制四方面入手,实现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重构研究
洪秋兰;李芩;随着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新学科框架下的知识体系重构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文章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架构包括信息生产、获取、组织、保存、利用、传播和评价七个阶段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并对每个阶段所匹配的课程知识要求进行阐述;接着,以全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最新的培养方案为蓝本,利用大语言模型对各阶段内容进行课程阶段匹配评分及归类,得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信息生命周期视角下反映出来的系列特征;并据此提出促进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优化的发展策略。
图书馆事业在新时代的守正与创新路径探索——基于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视角
宋智翔;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面临守正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守正要求图书馆在数字化过程中注重文化原真性与多样性,避免文化失真或同质化,而创新则是利用新技术实现文化传承,使珍贵文献与文物焕发新生命力。图书馆需融合技术与文化,通过价值重构,服务模式“双轨制”发展以及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等方式,拓展功能边界,实现资源多元化利用。北京城市图书馆作为参考案例,实现了从“知识仓库”到“智慧文化枢纽”的转变,表明图书馆在新时代守正与创新的关键在于技术与文化融合及服务模式智能化转型,具有普适性意义,为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路径探析
张若楠;刘琪;李鑫鑫;文章在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术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讨论了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研究结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关键要素,从技术层、管理层、内容层、服务层4个部分构建了GenAI驱动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框架,提出了面向未来的GenAI赋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创新路径,探讨了GenAI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具身智能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挑战与前瞻
张鑫;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提出具身智能技术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三个阶段模型为智能工具替代、服务流程重塑和认知形态变革,揭示了具身智能在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创新服务模式方面的潜力,并针对环境感知精度不足、数据隐私泄露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多模态感知融合、自主学习算法优化、隐私保护技术应用等应对策略,最后从服务理念、空间形态、人员角色与生态系统四个方面展望了具身智能驱动下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